遂平县:一言难尽的 “第一社”(二)

来源:驻马店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15年08月26日

195841819日,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信阳地委委员、秘书长兼遂平县委副书记赵光,遂平县委书记蔡中田,书记处书记娄本耀和县委农工部长陈丙寅等地县领导聚会杨店,连续开了两天会,主要议题是讨论大社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这实质上是成立大社的筹备会。会议决定大社设立党委会和行政管理委员会。内设八个部委:工业部、农技部、畜牧部、林业部、财经部、服务部、文卫部、交通部。在会上还讨论了大社的名称和地址。

以名山大河为地理坐标而命名行政区划,这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此地的嵖岈山在方圆百里远近闻名。此山地处豫中平原的边缘,属伏牛山余脉,山峰奇丽,怪石嶙峋崎,远远望去像是玲陇的庭院盆景,一朵似开非开的莲花。其主峰名日“莲花掌”。它东临广阔平原,西接千山万壑,又处在我国南北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汉代就在山上设有兵城。同时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儒释道文化共荣共生。众多的历史故事,先辈人杰的遣韵流风,蕴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明清时期就是汝宁府及县八景之一。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著名革命家、军事家曾到过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反击内外敌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小社并大社之后,为了避免在大社命名上出现分歧,由遂平县委书记处书记娄本耀提议,经过探讨,决定大社设在杨店,社名叫“嵖岈山大社”。  

嵖岈山大社宣布成立后,一部分当事人认为“大社”的名字太平常,不响亮,也不适合大跃进的形势,最好能改一下。  

改换个什么名字好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苏联对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陈丙寅提出:“苏联有集体农庄,我们学习苏联老大哥,是不是也叫集体农庄?”赵光表示同意,但又补充说:“社的名称要反映农庄的先进性,再加上‘'卫星’二字比较好”。身为信阳地委常委的赵光在遂平享有一言九鼎的威信。这样嵖岈山的大社成立仅三天便更名为“卫星集体农庄”。  

19585月上旬,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来河南检查办大社的情况,在郑州接见了遂平县书记处书记娄本耀和新乡七里营刘庄高级社的史来贺,并听取了娄本耀关于建立集体农庄的情况汇报,然后问为什么叫集体农庄呢?听你说你们这个情况实际上不是集体农庄,这个农庄实行的管理和分配形式比苏联的集体农庄层次要高,既有政权机构,又包揽整个经济,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我看和巴黎公社的情况差不多,至于叫农庄好还是公社好,我做不了主,还要向毛主席汇报。娄本耀说:“俺也叫公社不就行啦。”  

谭震林说:“好,你们如果叫公社,就是中国第一个公社。”  

在谈话结束后,谭震林对史来贺说:“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可以组织人去看一看。”当晚,娄本耀给遂平县委办公室主任高运坦打电话,要他马上把全县八个农庄的牌子改为公社,并告诉他明天新乡七里营的同志要来参观,高运坦接电话后,立即组织落实。  

第二天新乡七里营的同志来遂平参观的时候,卫星集体农庄已改为卫星公社。到了5月中旬,《红旗》杂志社副总编李友久来嵖岈山搞调查,对“卫星公社”这一名称提出异议,他对当时任遂平县农工部长、公社党委书记的陈丙寅说:“你们这个公社有发展前途,但名字不合适,到哪里都可以用,应该带上地名”。接着又问:“你们这里什么地方最出名?”  

陈丙寅回答说:“我们这嵖岈山最出名,可那是个小山村,又在最南边,公社建在那不合适。”  

    李友久说“就叫嵖岈山公社吧,社址可以设在其它地万嘛!”停了一会,他又说“我们的主编陈伯达前些日子曾写过一篇文章,叫 ‘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其中就提到我们的农业合作社能够同时搞农业,又搞工业,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我看就符合这里的情况,我给你们提条建议,就人民公社怎么样?”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在公社前再加上“人民”二字。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嵖岈山大社多次更名,由嵖岈山大社到卫星集体农庄再到卫星公社,最终定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大社改为公社后,其组织管理机构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调整,公社设立党委和管理委员会。  

    党委会是党的组织机构,下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监委会、办公室等,公社党委委员31人,常委 11人,6名书记组成书记处,对常委会负责,主持处理日常工作,各项工作都由党委会研究决定,贯 彻执行。  

    管理委员会是行政机构,下设“一办、七部、一委”即联合办公室、农林水利部、畜牧部、工业交通部、财政贸易部、劳动福利部、文教卫生部、人民武装部和计划委员会。各部部长在党委委员会的领导下,分管各项业务工作。公社原有的27个高级社改为27个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面是生产小队。各生产大队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建立不同性质 的专业队。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和效法,成为我国人民公社化初期公社体制的基本构架。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实行计划管理,按社会经济条件划分发展区,确定建设的重点。把全公社划分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经济区、文化区、林业区、牧业区、农业区,制定不切实际的跃进规划,并规定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完成。如重工业区要建立一个炼铁厂,机械修配厂,铁矿厂各一个,煤窑3个,金矿、云母矿各一个。直到人民公社的历史终结,也没见到煤窑的影子,金矿、云母矿更是于虚乌有。  

    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分年月日逐级制定各种计划、逐级贯彻执行,相应的也制定了奖罚制度。同时还规定工作标准,实行定额管理,开展劳动竞赛,组织劳动大协作。  

人民公社的初创,由下而上,自最基层的农业高级社到县、地、省、中央都参与其中,共同把这一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推上历史舞台,并着手起草《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  

最早草拟大社章程的是遂平县委分管农村工作的书记处书记娄本耀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任景礼。主要参考中央搞的高级社章。经过二十多天,到l958 月初,草稿完成。大约有章,30 多条。因县委没有时间讨论被搁置一旁。同年6月,中央书记处办公室副主任任石山同志带领由8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到嵖岈山进行调查,编写了12本小册子,对嵖岈山公社的办社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为《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7月初,《红旗》杂志副总编李友久第二次来嵖岈山,目的是起草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7月底完成草稿。《简章》草稿是在总结嵖岈山人民公社建立之后,从19584月到7月这一阶段运作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规定的主要内容,与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当时的组织管埋办法大体是一致的,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制修改为全民所有制。  

8月初,毛泽东在视察河北、河南、山东期间途经郑州,得知李友久在遂平嵖岈山起草《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河南省委立即通知李友久同志带《简章》到郑州向毛主席汇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已闹的轰轰烈烈,但没有一个完备的章程,因此毛泽东对《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十分重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如获至宝”。 

91日《红旗》杂志全文发表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并配发了“迎接人民公社化高潮”的社论。三天后 《人民日报》又发表了“从人民公社的简章看如何办公社"的社论。《简章》成为办人民公社的纲领指导性文章,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模式在全国普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