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王

来源:天中晚报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22年07月12日

文/王洪波


  “乌衣相传长流水,祖居吴房树基深”,作为桂花王的传人,是从小看着堂屋父亲书写的对联、听着桂花王的故事长大的。回首来处,三百多年的风雨,一盏“家”的灯火,犹然可亲。当我们站在历史面前,曾有多少过往能留下印痕呢?所以,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写在前面
  入冬后的原野,愈发地空旷起来,寒风一夜吹过,便削去了所有高挺的身影,刺骨的冷一下子扎进心底。
  王应元不由得打了个寒战,急忙裹紧棉袍,两只手缩在了袖管的深处。
  “嘭嘭嘭”“开门!快开门!”一阵急不可耐的拍门声夹着嘈杂的人声打断了王应元的思绪,他开了房门,一群人瞬间涌了过来。
  “哪里来的蛮子?”一个黑壮汉子双手叉腰。“祖上江左王氏,从浙江檇李城入金陵乌衣巷,今落脚遂平城内。”“这医馆是你开的?”细瞧这些人的打扮,除了那位汉子,腰间持刀,一身军卒模样,眼瞅着陌生。其他皆长袍白面,看着非常眼熟。其中有一位老者,银髯飘飘,似神仙一般人物。“这不是魏老先生吗?赐教,赐教!”王应元认出他是城中名医。
  一位颇有经历的中年人眼含笑意,出来施礼,“王先生莫惊,因为一件十万火急的大事,我们特来和你商量。一时情急,失了礼数,见谅。”他转身一一指点:“现如今,遂平城中所有的郎中都在这里了!”众人皆点头致意。“拿来。”他摆摆手,有人便从怀里拿出一卷纸来。摊开来看,原来是一张告示,上面写道:闯王李自成率义军已驻遂平,欲与官军决战。值此之际,军中却瘟疫盛行,锐气大减。急觅城中良医,事成必重赏。
  王应元看罢,不禁惊出一身冷汗。中年人见王应元愣愣不语,更近一步道:“现在,我们中必得有一人前去。”一众人点头称是。“论医术非魏老先生莫属,我等不过是伯仲之间罢了,可老先生年事已高。”“让王先生去吧!”有人高喊,“王先生云游四方,走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一群人随声附和着,“治好了瘟疫,还有闯王赏赐呢。”一时间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王应元。
  “报——陕西总督傅宗龙、保定总督杨文岳两路兵马已到豫南,预备在新蔡和汝宁一带会师,合围义军。”闯王李自成听罢,一剑斩断了桌子上的蜡烛,长叹一声:天不助我!
  此义军生死存亡之际,而众士卒病者十之二三,若不及时救治,贻误了战机,将面临全歼之灾。怎不使他愁肠百结,心似汤煮。
  王应元跟随军卒一路疾步来到营中,营中所见病卒,面如菜色,浑身软瘫如棉,皆上吐下泻之状。经过一番抚脉望闻,王应元紧绷的眉头舒展开来,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无妨,无妨!”急请军卒速引领拜见闯王。
  “大王勿虑,此病吾能医也!”闯王大喜:“甚好!先生何不快快开出药方!”王应元挥笔写下药方,吩咐了一些相关事宜。闯王命手下速去准备,一切尽遵医嘱。
  绝处逢生,闯王大悦,欲重谢王应元,王应元坚辞不受。闯王心里过意不去,“先生可有未竟之愿?不妨说来一听。”王应元思忖片刻,长跪不起:“吾确有一愿,望大王答应。大王带众兵经过城中百姓户区时,还请士兵们勿进王宅,保吾家安宁。”闯王面露难色,“遂平城中住户繁杂,我等怎知哪是王宅,以何为凭?”“现今城中桂花正盛,我将桂花插于檐下,作为约定,义军一看便知。”“吾谨记君嘱。”闯王连声应诺。
  王应元回到家后,把“门前桂花”的秘密私下传给了遂平城里的百姓,家家都在门前遍插桂花。闯王的军队见门上插有桂花者,皆不入其门。他以桂花之凭,确保了一方百姓的平安。此后,众人皆称其王姓为“桂花王”。
  后来,王应元把儿子和兄弟接到遂平城中,以行医为业,安居吴房,子孙昌盛,事业发达,“魏家祠堂高门楼,王家祠堂一溜楼……”我大伯曾经去遂平城南夏洼,特地拜谒始祖王应元,墓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
  三百多年后,桂花王的子子孙孙,以“用守志维勤,诚明道德遵,启化安乐善,贻泽溥锡恩”为辈分,在吴房厚土树基扎根。沿汝河两岸向东、向西开枝散叶,源远流长。而我家(老公安局位置)世居遂平城三百余年,新中国成立后被土改到诸市乡,但桂花王的情结依然根植于心,今欣然提笔。
  注:部分情节取自九十年代遂平县志中的《桂花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