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楚长城

来源:驻马店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15年08月26日

确山楚长城

罗平均

 

在确山县境内的乐山风景区和天目山风景区的山岭上,断断续续耸立着厚约6米左右的石头墙。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头墙是春秋时期楚国长城的遗迹。

楚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左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进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国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的处父攻打楚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国的荀偃率师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这便是长城的开始。

关于楚方城就是楚长城的记载,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上说:“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更为详细。《沅水》条上记载: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从鲁山县(今鲁山县东南五十里)开始,东至泌水(今泌阳县北),西达比阳(今唐河)界,南北连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

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表明,它的西头从今天湖北的竹山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和确山县。总长将近一千里。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道长城正好处在当时楚国都城郢都的西北和东北面,对于防御较为强大的诸侯邻国秦、晋、齐、韩、魏等的进攻是恰当的。

春秋时,确山处于楚国的东北部。它西依桐柏、伏牛二山余脉,东临黄淮大平原,西南部群山绵绵,东北部一马平川,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楚国把防守用的长城建在这里的高山之上,可谓占尽地利优势。因当时筑建长城时,多就地取材,以山石为主要原料,所以虽时过两千多年,历经风霜雪雨,仍然坚如磐石。在一些偏僻的山岭上,不少遗迹尚存。其中,以乐山风景区和天目山风景区最多。

研究表明,楚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①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条石等包砌,内填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镃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②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③城门楼。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④瓮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П”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⑤罗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构筑一道“П”形城墙,它比较长,除能掩护瓮城外,还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建有箭楼,以加强镃望和巡逻。⑥护城河。如城在平地上,在城关四周一般挖有护城河,为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它是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岗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墙结构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主要有板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和用木材编制的木栅墙、木板墙等。城墙除主体墙身外,上面还有许多构造设施。①券门。在墙身里侧一面,每隔不远有一个用砖或石砌成圆形的拱门称券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②垛口。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有高约2米的齿形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③城台。在城墙上每隔200300米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城上守兵巡逻放哨的地方。台上还建有遮风避雨的简单房屋,叫铺房。敌台即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一般有两层。守城士卒可住在里面,并可储存武器和其他物品。四周有窗口供观察和射击,有木制楼梯可登至楼顶,楼顶地面平整,四周墙上有垛口,可供镃望和射击。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也可悬挂旗子、敲梆、放炮),夜间燃火(或点上灯笼)。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镃望到的山顶上,一般是用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确山境内的楚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长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专家建议,楚长城经过修整后,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可成为游览胜地,与北京八达岭长城相媲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