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遂平的历史文化解读(二)

来源:驻马店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15年08月26日

“房地”远古时期女娲氏的都邑  

遂平,古称房、房地,是有文字可考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伏羲时代的女神庙女娲氏的都邑。女娲,辞书记载: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伏羲之妹,三皇之一(伏羲,女娲、神农)。女娲的名字,最先见于屈原的《天问》: 女娲有体,孰制任之”。记载女娲造人的是《太乎御览》卷七十八所引汉应劭注《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 (劳动非常辛苦),力不暇供(供应),另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贪贱者,引绳 (粗绳索)人也。文字鼻祖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娲”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组织、参与了中国民间故事普查。在普查中聆听了不少民间故事家讲述的发生在“房地”的女娲故事。其中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遂平县卷》的“女娲造人”的故事就很动人。故事讲:洪水过后,女娲受玉皇大帝派遣来民间,用黄土先造泥屋,又在泥屋里造人,造的人吹口仙气就活了。后来,恶龙降灾,天塌了个大窟窿,大雨倾盆止不住,女娲先是用石头补天,后来用身体、用衣服补,整整补了九九八十一天,硬是把天洞补住了。  

民间故事家遂平嵖岈山鲍庄村的贾才甫(已故世):远古的时候,从伏牛山山里来了一邦子人,为首的叫女娲,住在哪里?就住在千风躲。女娲氏的姓是风姓,千风躲是很多风姓人在这里躲避灾难的地方,所以叫“千风躲”。后来,这里也建有千风寺(今千王寺、千峰寺),是风姓人烧香磕头的庙。女娲带着她的族人在这一带过日子,建了“龙天寨”,插了“旗杆窝”,日子过得可得劲了。可是好景不长,平头垛这个天柱被老天爷打断了,天塌了下来,洪水乱淌,虫害横行,世界一片黑暗。咋办哩女娲就支上鏊子,把石头炼了去补天。补了一块又一块,把千风寺下的石头都炼了,也没有把天洞补上。只好又把火石山的石头用上,才堵住窟窿。所以,现在红石崖的石头和周边石头不一样都是红的,这部是女娲炼石补天烧红的。天补住了,人也淹死光了,女娲开始造人,用黄泥捏了许多小人,放到日头底下晒,小鸡娃过来,把泥人两腿间的泥豆子叨了去,于是就有了男人和女人,故事讲的很形象,很动人。  

县文化局退休干部梁永祥同志,热衷民俗文化的搜集。他曾在千风寺的山上种了三年果树,其间,他以文化人的敏感,搜集了不少关于女娲的传说。他说:千风寺,实际就是供奉风姓老祖宗的庙,如今还有明朝的碑刻里。相传,当年女娲带着族人就生活在这里,这里的风水好哇,东边有象山、狮子山把门,中间一条大河。他们住的地方叫千风躲,背风向阳,山头上边就是“老风口”,再过去就是龙天寨,龙天沟,旗杆窝。他还讲女娲部落在遂平西部山区住了很长时间,日子虽好,人们只是想家咋办哩,女娲就修了一座 “望花台”,让大伙去看花,不中,于是女娲想法修了座“望乡台”,人们站在望乡台上一看,更想家了。女娲急得在山上团团转,命令手下一个叫“鸣”的人,这个人是个聪明人,他把树皮剥了,做成口哨,放在嘴里吹,吹出了“哇哇”的声音。后来,“鸣”又在树皮上扎了儿个眼,于是又吹出了“鸣哇!鸣哇”的音乐。后来,这“鸣哇!鸣哇”的东西就演变成了“响器”,其实叫“想起”。女娲的人一听这么有趣的音乐,就高兴的开心了,不想家了。如今,遂平县有几十个活跃在全县城乡的响器班,就是女娲那时传下来的。梁永祥同志还搜集到一些民间歌谣,赞颂女娲。如“女娲到,把人造;不刮风,戴风帽。”“南斗寺里住羲皇,北斗寺里住娲娘”。  

最近,笔者还和梁永祥同志探讨女姻氏族在遂平活动的踪迹。他讲,嵖岈山西部有座风凰山,山上有座姨娘子城,现在还有城墙痕迹,这可能就是女娲氏族人在这一带活动的中心区域。他认为姨娘子可能就是女娲,要不,为什么叫“姨娘子城”呢。梁永祥对姨娘子城情有独钟,他作词一首,抒发情怀:“房邑重恋里,风山寨垒峭,孤悬群峰别洞天,先民选居妙。天地玄黄险,进退生存道。姨娘子城古载此,究竟女娲造”《寄调小算子·风山吊古》”。  

另有传说,遂平县城西南40里的小文城就是古房邑的遗址所在。该遗址南临汝河,正是古籍所讲,房邑在汝水之阳。该遗址上面现还存有几座土台,就是当年女娲神庙遗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