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盛衰杨埠关

来源:天中晚报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23年06月27日

平舆县杨埠,因洪河埠口而得名。明清为汝东“四大古镇”之一。史载:洪河埠口上有石羊、石兽等镇河石雕,过往船只常把缆绳系于石羊腿上以停船,故名羊埠。因商贾往来,声名远播,以“羊”讹“杨,又称“杨埠”。1958年设平舆县杨埠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3年撤乡设镇。
文/赵海利
  杨埠,是个河埠口。明嘉靖年间(1522~1565)把杨埠命名为杨埠口镇,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杨埠的发展,起源于洪河水运、河埠码头。一条洪河,上通上蔡、西平,下达新蔡、淮滨,入淮河,进长江,使杨埠成为水路要塞。想当年,杨埠老街行人熙熙攘攘。河岸,码头林立,搬运繁忙;河面,樯桅如林,白帆蔽日,首尾相连,看不到头。繁忙的水运,带给杨埠商业的繁荣。上游的山货煤炭,下游的海货食盐,在此上岸交易。杨埠本地产的小麦、芝麻、牛羊、布匹,也装船外运。良性发展,使杨埠商业兴隆,人的思想比较开放。
  杨埠处于汝颍古道(汝南——阜阳)的适中位置,东到项城、临泉、阜阳、亳州,西至平舆、汝南、上蔡、驻马店、南阳,成为陆路要冲。春秋时著名的古道夏路,西起宛,向东至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横贯今驻马店全境,与中路(大致位于京广线)古道交叉于驻马店,将楚国东北的军事要隘象禾关(在今泌阳)、杨埠关和繁阳关(在今新蔡)连为一体。《周礼·考工记》上说,夏路“野涂五轨”,即宽四丈,合今天的7.96米,应该是当时中国最高等级的公路,而驻马店则是全国通行密度最高的交通枢纽,杨埠则成为当时水陆交叉的十字路口,是路网中的重要支点。
  杨埠关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朱元璋称帝后,置汝宁府,杨埠为汝宁府东部大镇。杨埠建关后,设巡检司,有官兵把守。所谓官兵,其实是从当地农民中招募的工兵,工兵乃地方性武装力量,主要负有稽查缉拿、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到了清朝,清政府承袭明朝体制,设巡检司,置巡检官,并派24名士兵驻守。
  说起巡检司,一般人总以为是个级别较高的地方行政机构,其实不然。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与西夏亦设,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元代官署中,巡检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种。元、明、清三朝,巡检司属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社区捕盗官属性最为典型。洪武十七年(1384)十月,改巡检司巡检品级为从九品。明统治者为何设立巡检司?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明太祖实录》卷130)不难看出,关津、要冲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不过,巡检不能参与地方钱粮、司法等其他事务。由此可见,明清设杨埠关和巡检司的目的,既是政治军事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杨埠成为关隘,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是洪河古水道为经济发展和人们交往提供了水运便利,是杨埠成为商业重镇的先决条件。明嘉靖年间(1522~1565),因客商往来频繁,明政府在洪河上修了一座石桥,明末因战乱频发,桥毁。清顺治年间(1644~1661),汝宁府知府金镇亲自出面带领民众重修杨埠桥。民众闻之,“群力不期而合,众工不戒而勤”。大桥竣工后,更名为“治平桥”。金镇曾在《杨埠桥落成志喜十二韵》中写道:“汝颍荆吴会,东西南北中。沙深波泱泱,岸广树重重。”可见杨埠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何其重要,水岸景色何其秀美。二是汝颍古道延续发展了夏路古道的巨大优势和作用,这是杨埠成为关隘的必要条件。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是杨埠成为关隘的重要条件。西汉武帝年间,汝南太守郑当时主持兴修了中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鸿隙陂,变汝南郡为鱼米之乡。三国魏文帝时,今汝南县、平舆县一带洪涝灾害严重,豫州(当时的汝南名称)刺史贾逵征召民工疏浚汝水故道,并开二百多里水道,把汝水、洪水、颍水、淮河、鸿隙陂连接起来,扩大了灌溉面积数万顷,发展了漕运,促进了豫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唐末至五代十国近百年的战乱,造成蔡州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北宋太宗时期,征召晋、云、朔一带百姓向蔡州移民,垦荒种田,发展生产,使荒凉的蔡州恢复生机。明初,豫南因长期战乱,田园荒芜,人口锐减。统治者从山西等地向这一带移民垦荒,历史上有名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就是这一次。当时汝宁府所辖的汝阳(今汝南,含平舆)接收的移民较多。移民的辛勤耕耘,使汝宁各地变成了“禾黎丰登”“畜牧蕃庶”的好地方。商品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粮棉、生丝、铁器等大量投入市场,远销他郡。这一时期,杨埠作为水陆码头,交通便利,是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吸引着众多外地客商前来贸易,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史的变迁在不经意间完成。明清时期,杨埠关一直得到充分地保护和利用。中华民国元年(1912)到1949年解放,其间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土匪横行,盗匪猖獗,杨埠关基础设施屡遭破坏,政治职能大大弱化,关卡的作用丧失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杨埠获得新生,虽然关卡不在,作为一个河埠码头,为新中国的建设依然发挥着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水污染,水位降低,无法行船,加上陆路运输更加方便快捷,河运日渐式微,直至停橹罢棹。昔日的码头也和早已消逝的关卡一样,悄悄淹没在烟雨尘埃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