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看戏

来源:天中晚报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30日

文/王东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戏是中国老百姓最期盼最向往的娱乐活动。那时候,能看一场不要票的戏,是最令人欢呼雀跃的好事。
  看戏是农村最红火的一景。那气氛不亚于过个隆重的节日。这也难怪,文化匮乏的农村生活,遇到这种大型的集体文化活动,岂能不是一件幸事!
  在我的记忆里,有两场戏让我终生难忘,记忆犹新。一场是离我村六公里左右的一个村,请了上蔡县河北梆剧团演戏。我们知道后,非常高兴,放学回家后,赶紧写完作业,饭也顾不上吃,邀请同村的几个好友,带上几块儿红薯,就急忙奔向戏场。夜幕降临,看戏的人已经坐满戏场,热闹非凡。开戏前,先有大队书记讲话,讲话的内容不外乎是祝贺、欢迎、要求什么的,书记讲话结束后,演戏开始。那天演的是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也是上蔡县剧团的重点剧目。那个年代,样板戏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戏曲。在学校就听老师讲述过杨子荣智斗座山雕的故事,精彩得不得了,在广播里也能听到《智取威虎山》的唱段。那熟悉的旋律、优美的唱腔、精美的唱词、过硬的武功、热闹的场景,使观众大饱眼福。观众的掌声不断,观众越鼓掌,演员越用心,台上台下互动,使戏曲高潮迭起,演员和观众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剧终后,人们意犹未尽,不舍离去,期待着还能再看一场戏。
  另一次是离我村3公里左右的一个村请了一个剧团唱戏,我们村去了很多人。戏曲开始前也是大队书记讲话,他重点讲了计划生育,时间足有半个小时,台下的观众不耐烦地喊:“你别讲了,我们不违犯计划生育政策,是来看戏的,不是听你讲话的。”书记的讲话很快就结束了。那天演的剧目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红灯记》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戏曲开始后,人潮涌动。有的人看不见、听不清,人们便一个劲儿地往前挤,秩序比较混乱,时而有老人的争吵声和小孩子的哭闹声,还有在戏场发生打架的事情。那个时候看戏,老年人是看戏,小孩们是看热闹,未婚青年是寻求刺激,看哪个姑娘长得漂亮,能不能当自己的媳妇,未婚女青年是寻找自己的“白马王子”,看能不能当自己的老公。各怀心思,各取所需。我们村还真有一个青年人通过看戏找到称心如意的媳妇呢。
  在农村看戏,是一项重大的娱乐活动。戏剧舞台搭建在一块儿较大的空地上,看戏的人堵得水泄不通。前面坐的是矮凳子,往后坐的是高凳子,再往后是站着的,站矮凳子、站高凳子,也有爬墙的、上树的、上房子的,形式各异。看戏有道,不管怎样,只要能看到戏台,听到戏词就行,不计形象,不讲尊卑,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尽情地欣赏一场难得的戏剧盛会。
  40多年过去了,回想起看戏的经历,戏剧中的人物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杨子荣、座山雕等人物,《红灯记》中的李玉和、铁梅、李奶奶、鸠山等人物,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戏剧中有些唱段,至今我还能哼上几句。人老易怀旧,通过回顾在农村看戏的场景,使我备感年轻、亲切、温馨、催人奋进,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