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驻马店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18年04月27日

回眸我市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我市一路风雨一路歌,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

五年来,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总目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着力打造“四个驻马店”,较好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驻马店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包括新蔡县)达1807.1亿元,五年新增753.4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包括新蔡县)由14112元提高到26024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新蔡县)达96亿元,年均增长2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5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99亿元,年均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75亿元,年均增长15.3%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三次产业结构从27.541.830.7调整为21.740.338,二三产业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占GDP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结构更加合理。科学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持续提升,11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占全市的79%82%73%,已成为全市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结构调整的主要阵地、营造良好态势的重要平台;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千万元以上商业项目建成投用,建成区面积已达4.7平方公里,服务业集聚效应更加突出。“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各县区培育形成了1~2个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30%。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56.8亿元,旅游总收入达134.7亿元。现代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共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科技工作站两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64个,高新技术企业26家,五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934件。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新加强

粮食核心区建设全面实施,完成了小洪河等19条中小河道治理任务,实施了板桥、薄山、宿鸭湖三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平方公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市流转面积329.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1%。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到55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5个。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9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351家,其中国家级两家、省级46家。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13550家和5021家。农业机械化进入高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8%。粮食总产量(包括新蔡县)达151.8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局面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9.2%,比“十一五”末提高9.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均道路面积、住房面积、公共供水普及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大幅提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均达92%。城镇承载能力逐步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万人,5年新增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8个县城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20万人,5年新增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建制镇发展到72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启动建设,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中心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扎实推进,城镇化体系逐步完善。

基础支撑能力实现新突破

京广客专、新阳高速化新段和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22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37公里;完成正阳县、上蔡县至京港澳高速一级公路快速通道建设,实现所有县20分钟上高速;107国道回归公益并实施扩容改造,普通干线公路达237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强力推进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基本消除县、乡道大中危桥,乡村畅通问题基本解决;全市综合交通线网里程达1.84万公里,路网密度达135.3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提高9.7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联系内外的“三纵两横”通道网络。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3座大型、9座中型和150多座小型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完成了老王坡、杨庄、蛟停湖3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规划内411.5万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现全覆盖。能源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吴桂桥煤矿、华润风电等重大项目建成,电力总装机达230万千瓦。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全市乡镇以上区域实现4G网络全覆盖。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水库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6.9%,农业灌溉用水系数达0.62。全面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累计新增节能能力43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累计下降1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比“十一五”末累计削减9.55%12.17%4.4%10.9%。人力资源强市建设步伐加快,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计划完成预期目标。

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步伐加快,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行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即时结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商品、服务价格全面放开。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累计到位各类资金1855.7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5.4倍,其中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1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98.5亿元,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五年来全市共实施了862个市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00亿元,对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

“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80%以上,累计实现69.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就业得到较好保障,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9万人,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97%98%,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32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两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9所、普通中等学校304所、小学1986所;共有在校生115.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5%、85%。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52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3.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1万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608元和9174元,年均增长11.1%和13.4%。文化、体育、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驻马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民主政治、依法治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级卫生城市。

这五年,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总体战略,在全市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发展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发展的科学性明显增强、发展优势日益明显,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回首过去,前进的脚步气势如虹,我们为之鼓舞。

展望未来,激昂的乐章催人奋进,更是满怀希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