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科学院搭建创新平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驻马店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18年04月26日

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农业科学院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越来越重。如何真正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快我市发展步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市农科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农业科技工作方针,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骄人成绩,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惠及百姓,则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十二五”以来,作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我市农科院选育出玉米、芝麻、大麦、大豆、花生、辣椒、茄子等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15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个,国家专利1项。同时,还有37个农作物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和河南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个新品系参加国家多点鉴定、品比试验。创新和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万多份。先后开展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13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125篇,其中SCI论文5篇,出版专著4部,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7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制定省、市地方标准7个。市农科院连续6年荣获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加强项目建设 提升创新平台

在科技、农业、财政等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以来,市农科院先后承担国家、省、市下达的科技项目83项,其中国家小麦、大麦、芝麻、花生、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国家种子工程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驻豆6号、驻花2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8项,省玉米、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项目、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基础条件改善、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等省级项目18项,市重大科技专项、市科技攻关、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37项,院士工作站基础条件改善项目获得市科技局的重点支持。同时,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该院还积极参与驻马店市油料倍增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

依托项目建设,该院把科研条件改善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一是加强试验区基础条件建设。已建成1个占地540亩、灌溉设施齐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农业科学试验基地。投资280万元,建成考种室、挂藏室、晒场,种子加工及仓储库房。二是着力推进实验室建设。投资180多万元,建成了1个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组织培养等综合性分析实验室。三是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我市首家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小麦抗性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落户该院。承建了驻马店市芝麻、大麦、食用菌研究重点实验室,驻马店市蔬菜、玉米遗传育种工程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四是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油料作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层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探索机制创新 增强创新活力

机制创新是推进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保障。为此,市农科院对科研管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在组织管理上,成立了由各研究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在科研立项、成果评审、职称晋升、学术带头人推荐等方面实行学术委员会公开评审、民主评议机制。二是在项目实施与考评上,对科研项目实行项目年度考评和项目经费动态管理制。项目实施前由院学术委员会对项目实施方案严格把关,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开展项目检查与监督,年终由院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综合评审评定等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有效提高了项目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按实际贡献定酬的分配办法。在全院设立了新品种选育奖、科学技术成果奖、科研论文奖和科技服务奖,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坚持人才强院 增强创新后劲

长期以来,市农科院强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发挥科技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逐步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员成长为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二是每年选派30多人参加本市及上级有关单位组织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省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促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鼓励支持科技人员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三是根据科研岗位的实际需要,采取公开招考方式,每年从全国重点农业院校招录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充实到科研第一线。四是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参加政府部门和单位组织的社会活动,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在人大、政协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兼职,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尽快成为国家或省级知名专家。五是加强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思想、文化和品德教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形势教育,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科研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技能,逐步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科研、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通过以上措施,该院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市农科院在职人员9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1人,正、副研究员44人,助理研究员34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贴专家1人,省学术带头人3人,市天中科技创新英才2人,市天中科技创新人才4人,市天中科技创新青年6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5人,省、市劳模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27人。

强化成果转化 提升服务能力

市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经过不懈努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作用大的新品种、新技术相继应用于生产,有力促进了我市强筋优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花生、高蛋白大豆等农业优势产业以及饲料大麦、优质白芝麻等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选育的驻玉309、驻豆6号、驻大麦3号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驻麦6号、金富36、驻茄9号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选育的驻芝19号、驻芝20号、驻芝21号、驻芝22号、驻芝23号等5个芝麻新品种,驻茄9号、驻椒20、驻椒21、天驿青翠等4个蔬菜新品种,驻豆11、驻豆12、驻豆193个大豆新品种和1个玉米新品种创玉198、花生新品种驻花2号、大麦新品种驻大麦8号,都在生产上得到应有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十二五”以来,市农科院每年在10县区建立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多个,每年在5个县区创建不同类型的粮食油料高产示范方40多个,形成了辐射全市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为提高我市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乘国家蓬勃发展之势,依我市深厚的农业发展之基,市农科院负责科技创新工作的副院长、农学博士孟祥锋满怀信心地说:“市农科院将紧抓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历史性战略机遇,紧盯科技发展动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积极融入农业供给侧改革,超强谋划,主动作为,围绕产业发展、完善学科设置,围绕区域优势、突出研究重点,围绕绿色安全、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目标,积极开展节水、节肥、节药等栽培技术研究,大胆采用生物育种等精准研究技术手段,提升创新效率,用科技‘武装’农业,打造现代化的‘智慧农业’。”科技力量汇聚而成的强劲暖流,正奔涌在天中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