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荫下的课堂

来源:驻马店 作者:驻郑办 发表日期:2019年07月02日

陈健

七岁那年,是母亲把我背到学校办的入学手续。说是学校,其实就是离家一公里的潘庄后面堆子上的两间土坯房。

堆子方圆有十多亩地那么大,像一个四面呈坡形的山包,故老家人称为“堆子”。土坯房就矗立在堆子的顶部,坐北朝南,西面那间的南墙上留有一个门,东面那间的南墙上留有一扇窗。说是门,其实没有装门,就是一个门口,供人进进出出;说是窗,其实没有窗棂,就是在墙上留下一个四方形的小洞,以增加屋内光线。教室里用泥巴砌的长条台子,分南北两排,这就是“课桌”,上学所用的凳子都是从家里带的。

堆子离淮河较近,据老人们讲,堆子是有些来头的,堆子的底下就是水,堆子就是水里漂的“大轮船”,汛期来临时,河水上涨,堆子也会升高,淮河发再大的洪水,也不会把堆子淹没,所以那时候每逢汛期险情来临时,附近村庄的乡亲都会准备一些干粮、衣被到堆子上逃避洪灾。传说每到夜里堆子上都会有金鸡出现,下面有一些宝贵的古董。在我的记忆中,堆子上的青色瓦砾、破碎罐子较多,如打赤脚,稍不留意就会被扎伤。堆子上碗口粗的皂荚树很多,堆子的北面有几座坟。那时候也没男厕所、女厕所,下课时男生到东北角的坟堆后大小便,女生到西北角的坟堆旁大小便。

与其说是学校,倒不如说是教学点,里里外外就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因为学校离潘庄较近,又无门可锁,无窗可挡,一些调皮的孩子在里面拉屎撒尿,甚至把羊群也赶到里面,屋内气味难闻。夏秋季节,老师经常把小黑板提到教室外的大树旁,挂在大树上,10多个学生就围坐在大树边,听老师一遍遍地教着“a、o、e”,讲“加减法”。

升到二年级时,教室又挪到了王湾村民组,在我家的南边,离家五百米左右。教室紧邻王湾饲养室的西边,环境与潘庄后边堆子上的教室类似,只是教室挨着庄子,紧挨教室的后面有了一处厕所。天气温暖的季节,带着尾巴的蛆虫大摇大摆地爬进教室,好像也要与我们一起听老师讲课,吓得一些胆小的女生连连尖叫。天气晴好的日子,老师会提着黑板、领着学生到教室前面不远处的坟场树林里上课。老师教得认真,我们学得也上心。幼小的心灵多了对祖国的热爱,多了对知识的渴求。

自从三年级起,教室就挪到了大队部一排砖瓦房里,长条石板搭起的“课桌”,一个个长条凳子,前后可以开关上锁的门,以及材木做成的窗棂,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进入初中后,气派的砖瓦结构的大教室,红色的教室大门,格外明亮的玻璃窗户,带着抽屉的木制课桌,每张课桌下放着一条长凳,对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了。

初中毕业,我离开了培养我、教育我,给我输送知识的学校,但我依然渴求着知识,关注着母校。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上过的中学、小学在国家尊师重教一系列政策落实下,相继建立了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也通过自学,走进了国家机关单位,并成为了一名机关干部。

树荫下的课堂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抹去的记忆。从没门没窗的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温饱不足走向富裕小康,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强盛的生动写照。如今这足音更是铿锵有力、勇往直前。

相关阅读